留在儿时回忆里的收麦季

留在儿时回忆里的收麦季

          又是一年收麦季。小时候每年的5月底,“回家收麦”成为多少漂泊游子在这个季节里最期盼的时刻,那意味着家人的团聚和丰收的喜悦。

那时的农业生产几乎还是原始的耕作方式,麦子的收割完全靠手工,有的是用镰割,也有用铲的,割下的麦子堆成一堆,然后再用拉车运到打麦场里。打麦场是提前平整的一块光地,一般都是几家相邻乡亲共用的,先把地里的庄稼提前收了,平整土地,再用牲口拉着石磙一遍又一遍的碾压,把场地修整的光滑平整又坚硬。收割的麦子在打麦场里先晾晒,天好的的时候,带着麦穗的的麦秆厚厚的平铺在麦场里,用牛或者马拉着石磙一圈一圈的碾压。

儿时的回忆里,爷爷总是养着一头牛,那是家里最贵重的财产和劳动力,一年四季的农活离不开老牛的辛勤劳动。打麦场里,爷爷总是个好把式,印象里爷爷站在麦场中间,手里牵着牛绳、拿着鞭子,随着一声声吆喝和手里绳子的松紧掌控,老牛默默地在麦场里一圈一圈的走着,并不停地变换着路径,确保场地里每一处的麦子被均匀地的碾压。孩子们体会不到父辈们劳作的辛苦,只顾着自己找乐子,石磙后面拖着的一块石板常常成为我们的“坐骑”,坐在上面,任由老牛一圈圈的拉着,一个不注意就会 “人仰马翻”,好在地上有松软的麦秸,也伤不到,最多粘一身的麦秸,然后嘻嘻哈哈的跑村前小河里洗澡了。

孩子们贪玩贪吃,麦收季节印象最深得还是吃。中午天太热,为了降暑,冰棍成了人们的消暑美食。常常有人在乡间路上叫卖,用自行车带着一个木头箱子,冰棍用小棉被包裹着装在木头箱里隔热。听到叫卖声,孩子们总是想法子缠着大人买几个解解馋。大人也热得不行,自己也想解解暑,也乐得满足孩子的愿望,一毛或五分钱一个的冰棍一人一个。炎炎夏日吃一口又甜又凉的冰棍,那感觉真是凉彻心扉。

碾好的麦子一般都是到下午“起场”,先把上面的麦秸收拢起来,麦粒夹杂着麦糠被堆积到一起,趁着傍晚刮起的微风,大人们用一把木掀开始“扬场”。“扬场”有一定的技术含量,抛扬的高度、力道、角度等都有讲究,掌握不好,麦籽与麦糠的分离就不彻底,这时候又是爷爷一展身手的时刻,他总是一边轻巧挥舞着木掀,还不忘给叔叔们一边讲解动作要领。小孩子一时兴起也想尝试一把,却总是把麦糠全洒在自己的头顶。

傍晚,麦子装袋是大人们最喜悦的时刻,看着大半年的劳动果实被装进袋里,一袋袋的麦子堆积在一起,这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,多余的还能换些闲钱。大人们估算着今年的亩产量,议论着村里乡亲们谁家的产量高,那一刻,谁家的粮食收成好就成了众人羡慕、崇敬的对象。

后来,渐渐的有了拖拉机、农用车代替耕牛打场,再后来出现了打麦机,我也随着学业的繁忙和远离家乡,几乎很少再经历麦收。大学毕业后一直就职于郑州万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以粮食烘干机为主导产品,我再次与农业、粮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。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断投入,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,每到麦收季节,也不再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,大型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、脱粒过程,收割完的籽粒可以直接拉到烘干厂进行机械化干燥,麦收季节不再受天气影响,也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,而且粮食经收割机收割、粮食烘干机干燥,整个过程粮食实现“不落地”,避免了粮食的减损和污染,收获的粮食品质更好。

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儿时的麦收时节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,但不可否认,那时候的劳作方式落后且低效,现如今随着收割机、粮食烘干机等大型农机装备的普及使用,农村农业的耕作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,虽然不再有儿时那些欢乐的场景,但是却代表着祖国的不断强大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逐步实现。